脑力工作过程中的生理变化
脑细胞活动的能量90%是靠葡萄糖氧化磷酸化来提供,因此,脑组织对缺氧、缺血非常敏感。
1. 脑力劳动也叫信息性劳动。其特点在于通过感觉器官感受信息,经中枢神经系统加工处理信息,然后经多种形式转化和输出信息。
2. 脑的氧代谢特点:脑的氧代谢较其他器官高,安静时为等量肌肉需氧量的15——20倍。
3. 信息剩余度:指信号所携带的实际信息量低于它可能携带的最大信息量的程度。应根据作业需求,保持适量的剩余信息。
【特别注意】工作记忆:以不稳定形式初始和暂时地储存信息的记忆,也可经某种渠道而进入长期记忆。
长期记忆:储存有大量的知识,其内容是抹不掉的,经激活后可再进入工作记忆。
体力工作过程中的生理变化与适应
劳动时人体所需要的氧量取决于劳动强度。体温在劳作时,中心体温不应超过38℃。
人体能量消耗包括:基础代谢、业余活动所需的能量和劳动能量代谢。劳动能量代谢约占机体能量代谢的一半。
1. 肌肉活动能量供应途径特点
(1)ATP-CP系列:非常迅速供应能量,但维持时间很短。任何劳动都需要。
(2)需氧系列:经济持久,在中等强度劳动和长期较轻劳动时能量来源主要靠需氧系列。
(3)乳酸系列:无氧糖酵解产生乳酸的方式,不经济、不持久,在从事短期重及很重的劳动时需乳酸系列提供能量。
2. 劳动时的氧消耗
(1)氧需:劳动1分钟所需要的氧量叫氧需。氧需能否得到满足主要取决于循环系统功能。
(2)氧上限:1分钟内血液能供应的最大氧量,也称最大摄氧量,反映一个人体力活动能力。成年人的氧上限一般不超过3L/min,有锻炼者可达4L/min。
(3)氧债:氧需和实际供氧量之差叫氧债。
3. 按劳动强度指数将劳动强度划分Ⅰ(≤15)、Ⅱ(15——20)、Ⅲ(20——25)、Ⅳ(>25)等4个等级。劳动强度指数=7M+3T(M为能量代谢率,T为劳动时间率)。